今日头条:人人都可以来,离开时也不会留恋
2017-10-12 13:36:47
  • 0
  • 0
  • 2

作者:王司嘭 

去年11月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乌镇的一家咖啡厅里,张一鸣和王兴、程维闭门畅谈了3个半小时。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公司的激进扩张时,张一鸣率先打破了沉默:我觉得还可以更快,精益创业不符合长远发展,长远发展是不会等人的。

5年的时间,张一鸣的今日头条早已冲破了边界的桎梏,从一开始的新闻客户端,进化到后来的内容分发平台,如今已是集社交、问答、视频、信息分发于一身的庞然大物。

一旁的程维和王兴有异议:快是必要的,但太快,轮子会飞出去。两人的背后矗立着估值已过千亿的美团和滴滴,和今日头条一样,过去的五六年里,他们用一种现象级的速度向外扩张,不断打破边界。业内的看好使TMD的概念流行开来,对应站在第一梯队的BAT。

然而一年不到的时间,正如王兴和程维曾担忧的那样,今日头条的车轮似乎有些不稳了。

铁打的的头条,流水的对手

不同于TMD的另外两家,美团有腾讯扶持,滴滴靠阿里帮衬,今日头条没有与BAT任何一家发生战略投资关系。不过走到今天四面楚歌的局面,不只是不站队的缘故,还因为今日头条在不断抢食别人的奶酪。

此前,今日头条重金挖角知乎300大V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6月上线的悟空问答是由原有“头条问答”板块升级再推出的独立问答平台,在今日头条带动下,平台上的问题和回答通过智能算法得以在网络上高效分发,和知乎基于个性化推荐的内容匹配异曲同工。

虽然模式相似,但二者的定位可以说是相反的两个方向,一个高大上,一个接地气,用户群体全然不同。所以不论是吃瓜群众还是知乎创始人周源,都没有想到今日头条会来挖知乎的墙脚。对此,张一鸣回应:“知识应该分享的,我们只是鼓励创作。一如既往,我们会覆盖长尾,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只是要做好匹配。”

在挖知乎墙角的同时,今日头条也没忘与新浪微博之间的斗争。伴随新浪微博最新版《微博服务使用协议》的上线,其中强调用户内容独家原创性的表述,被指认为是针对今日头条擅自抓取微博内容源的反击。

8月,微博官方曾发布公告称,某第三方新闻平台直接从微博抓取包括自媒体账号内容在内的行为,微博将先行暂停第三方接口查清原因。虽没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某第三方新闻平台指的就是今日头条。

早年间,今日头条还只是个单纯的新闻推送客户端时,就曾因大量搬运、抓取其他媒体渠道资源而遭到口诛笔伐。新京报发表社评《“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怒怼今日头条无视版权、肆意转载的侵权行为。

随着今日头条越做越大,他的对立阵营也越来越广,去年腾讯与搜狐就以涉嫌侵犯所属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提告今日头条。

扯不掉的搬运工标签

屡陷版权纷争、内容鱼龙混杂,让一向强调技术和算法的今日头条不得不开始谋求转型,重视原创内容的培养,只可惜做法过于简单粗暴——用钱买来内容创作者。比如,今日头条下的火山小视频以2000万天价挖角快手红人MC天佑,又如这次知乎300大V,坊间传言今日头条开出的报价是一年20万。

一遍拓展产品矩阵,一遍重金买进资源,激进的扩张已经冒犯了各领域的竞争者,除了原有分发领域的百度与腾讯,短视频有西瓜视频与火山小视频对打快手,问答领域悟空问答对阵知乎,微头条的功能、模式都在对标微博,今日头条的探索边界在对方眼里已是越界。

新闻、视频、微头条、问答……随着头条全家桶套餐里的产品越来越丰富,野心也暴露在阳光之下:补齐社交短板,增强用户黏性。

用户数达5.5亿、日活跃超过6000万、日均阅读量超过18亿,今日头条不缺流量,但缺乏自造流量的能力。流量好比平台的血液,今日头条一直以来靠同步/抓取信息获取流量,等于一直在吸别人的血,而大V们拥有百万乃至千万的追随者,可以说是自带流量,今日头条觉得拿下了这些大V,也就拿下了千万的流量。

然而大V们之所以成为大V,靠的并不是头条平台的加成,你问微博和知乎有哪些知名ID,人人都能说出一二,但从没有听说头条有孕育出过大V。

有人将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套用在今日头条身上:“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现在,今日头条也可以说:“我们不生产大V,我们只是大V的搬运工。”

从张一鸣说出“算法没有价值观”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今日头条依靠算法推荐而不是自发传播的用户内容分发机制,无法像微博和知乎那样培养出自己的大V。没有价值观的头条,无法吸引特定的常驻用户群体,人人都可以来,离开时也不会留恋。

无法打破的困局

一年前的乌镇咖啡馆里,张一鸣曾问王兴,“怎样判断一个业务适合自己做,还是以投资的方式参与?”因为不断扩张业务边界,美团和头条一样,在业内树敌无数,两家宛如“难兄难弟”。

面对张的提问,王兴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在反复思考,我并不认为一定找到答案,或完全总结出通用准则。我现在的想法是,如果这个业务需要共享很多核心资源,同时不好简单定价,需要消耗很多人才,那尽可能放在内部,反之可以考虑放在外部。”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一鸣最终选择将涉及社交领域的业务揽下来自己做。张一鸣曾说过头条的业务扩张逻辑是“尽量不做别人已经做好的事,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就不做,除非是业务防御关键点”。

微头条、悟空问答这些新业务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因为别人已经做了,而且比头条做得更好,而张一鸣依然执迷不悟,显然是将新业务划为防御关键点。

大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社交,腾讯不必说,阿里也没少尝试,微博更是迎来了第二春。可惜社交短板是头条的困局,头条想要改变,但社交的基础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算法是头条的优势,但没有价值观的算法却是头条的软肋。

不管如何打破边界,最终,今日头条又回到了原点。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