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的火爆,揭示了未来就业市场的真相
2018-07-10 13:18:48
  • 0
  • 0
  • 0

来源:搜狐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做过一个有5万多本科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什么知识最有用?毕业1-5年的人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文章会给你答案。本文由著名记者朱迅垚先生对新格林考察后撰稿,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新格林艺术(ID:xglschool)

——青榄君说

01

艺术教育与现实捆绑度增强

艺术教育,这个词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已经有了关于艺术教育的论述。

柏拉图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人,将音乐等此类艺术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认为通过学习音乐,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浸润心灵”。亚里士多德更指出,人人都要欣赏艺术,少年教育更应该以音乐教育为核心,艺术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

艺术使人愉快,还人以知识。孔子曾提出“四教”,即“文、行、忠、信”。其中“文”包括书、礼、乐、游艺、射骑等,而艺术教育是塑造一个“完人”的关键环节。

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教育”,大抵都是狭义层面的,认为是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其实真正的“艺术教育”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应该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中国,艺术教育曾一度被忽视,在大众的观念里,艺术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艺术,照样能在社会上握有可观的收入,同样能混得风生水起。更有甚者的观念还陷在艺术是“下九流”的阶层固化里,认为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是“万般无奈”的谋生选择。

艺术怎么可能与教育、与人文精神、与人生幸福划上等号?

直到90年代末、20世纪初,艺术教育才开始引起思想界的广泛讨论,以至于演化为大规模的“素质教育”推广,素质教育,其实正是艺术教育的广义内涵。20世纪初,很多高校开始设置人文艺术课程,甚至有一些高校设置人文艺术学院。

但是,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以及一些高校的人文艺术学院,早期也曾面临着一些尴尬。在工业化中国时期,“广博知识”、“优雅气质”、“有文化”有时候却与就业环境格格不入,人文性、艺术性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价值很多时候不如一些专业类人才(如财会、工商、计算机)。

艺术特长生、艺术培训,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一度位置比较尴尬。

“读书读不好,才去读艺术特长生”、“学艺术不好找工作”、“学艺术就是不务正业”、“学习的专业和就业不对口”、“如果不从事艺术,学了有啥用”,这是最常见的偏见,更不用说坊间更不友好的一些看法。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工业化狂飙突进时期的中国,主流工作与艺术的直接交集比较少。大众就业以工业化流水线为主,精英就业以金融、信息技术、公务员为主,总之,中国就业整体的工具化、实用主义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

然而,进入后工业时代、消费时代、互联网智能时代、服务业时代的中国,局面可能完全不一样。

一方面,艺术作为一种专业本身的就业面更广,消费行业对艺术的需求大大增加。在内容行业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领域,无论是公号写手,还是主播、喊麦,艺术专业培训过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抖音、快手上,艺术功底通常是一个主播吸粉、吸流量、吸人气的重要加持。

另一方面,艺术作为一种通用智能在更广泛的就业层面越来越拥有“难以预估的影响”。事实上,学习艺术跟通识教育并不冲突,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计算机大牛高纳德的钢琴水平可以排进全球前十,爱因斯坦是小提琴高手。数据证明,很多其他领域包括政界、科学界商界的牛人,都有艺术功底。很多人甚至认为,艺术对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02

1000粉丝定理

凯文· 凯利有一个1000粉丝理论。他认为,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做原创的、传递正能量和价值的,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在这里,铁杆粉丝是指:

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费购买;

他们愿意驱车30公里来听你的讲座;

他们愿意在社交网络上关注你发的每一条消息;

他们迫不及待地等着你的下一部作品……

为什么粉丝愿意“养活你”?因为你不仅仅可以给粉丝带来产品使用价值,知识技能价值,生活品质价值,精神愉悦价值,你还是他们的意见领袖,你的微博、微信、QQ空间每一个动态都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OK,这就是后工业时代、互联网智能时代、服务业时代的最大不同之处,在工业化时代,一个人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是非常困难的,你缺少连接,缺少细分的社群,就算你拥有才华,大多数人也无法被人了解。

而现在,你和1000个粉丝不是一种传统连接关系,你们是随时的互动关系,他们刺激你的创造,刺激你的才华,同时,他们也不断帮你改进产品。无论你是一个陶艺工匠,还是一个吉他手,还是一个网红买手,总之,只要你能够创作、连接、互动,你就可以轻松养活自己。

“东北振兴,重工业靠烧烤,轻工业靠直播”。这句话有看轻东北的嫌疑,但至少后半句并非玩笑之语。坊间普遍认为东北人总体更有艺术、语言的天赋,这点或许很难证明,但来自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东北籍从业者的确比例最高。花椒直播平台的数据显示,该平台上三成的主播来自东北。

有一条著名新闻成为所谓东北衰落的重要脚注。几年前,哈尔滨招聘清洁工,引来3000名大学生报考,其中还有硕士研究生25名。东北人认为,虽然工资不高,但清洁工属于“事业编制”。

对于东北人来说,是选择有编制的清洁工,还是选择在市场中打拼的喊麦、主播?如果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所感觉,这应该不再是一个需要纠结的问题。如果工作本身很容易就被替代,那么,工作的所谓“编制”还有什么意义?清洁工作被机器人逐步替代是大趋势,它是简单劳力型工种,或许需要一定的技巧,但这种技巧没有太大门槛。

但是,主播和喊麦可不一样。它提供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产品。一个再差的MC,它起码都要由人去完成内容输出,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内容再差,只要有自己的粉丝,有人捧场,它就不会轻易被替代。今天,一个东北麦客,拥有1000铁杆粉丝的恐怕大有人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东北振兴,没什么可丢人的。

03

艺术教育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之一

有人说,你说的是有道理,但艺术教育是不是还是只对人文艺术类、创作工艺类工作有用,对一些复杂性工作没有作用?

艺术教育的功能远远不止于此。

工业化时代的中国,一个重要发展方式是进口取代,也就是模仿生产国外公司已有的产品,然后用更低的销售价格占领市场。这种进口取代本质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而不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只需要模仿,不需要创造。这就造成我国在市场调研,创新设计等领域需求长期不旺盛,尤其产品市场工作的专业度要求不高,因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已经被外来同类产品证明了。

以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类岗位为例,这种就业岗位相对计算机、金融等属于专业对口率低的岗位,很多专业的人都可以做。但实际上市场调查等工作是有非常对口的专业的,这个专业就是艺术史。

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获得一个洞察。比如现在有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各种销售反馈,那你会不会判断这个商品的前景如何?这就是市场研究要干的事儿。这种工作跟艺术史中的一些学习其实非常接近。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精英日课里就提到过这个问题,法国画家马奈的《奥林匹亚》,描写一个裸体女性和一个黑人奴隶在一起。这幅画1863年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你能给解读一下吗?如果你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自己调研,把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你就具备了市场研究的能力。

面对很多的信息,你知道选择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面对很少的信息,你也能像考古学家一样自己分析出来大量的见解。这就是功夫所在。

所以艺术史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那些有关艺术的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这种分析能力。有这样的能力,如果你转行去做个金融分析师,你也能从财务报表里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在投资的时候就能够提供一个别人提供不了的视角。

所以,艺术教育不只是让人“优雅”、“有才华”,它还锻炼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锻炼人更为高级的通用智能。

人的大脑是有分工的,类似于语言,运动协调性等能力有不同的区域负责。但是音乐、绘画是人类高度文明之后才发展出来的复杂智识活动,大脑根本还没有进化出分工,所以大脑是用通用区域来处理这部分活动。

通过艺术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综合素质是过去数十年欧美社会里精英常用的方式。计算机大牛高纳德的钢琴水平可以排进全球前十,爱因斯坦是小提琴高手。众多其他领域包括政界、科学界商界的牛人,都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04

艺术教育将成为显学

某种程度上,人类正在朝着梦想靠近。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成为全民追求,这是当代中国才有的现象。中国人的生产力到了这个程度,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到了这个程度,在几十年前,诗和远方只能是中国精英阶层的追求,普通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需要“诗和远方”,而社会需要大规模供给“诗和远方”的时代。人们不只有纯粹艺术,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更要艺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要艺术化,生活要艺术化,服务要艺术化,人与人的交往要艺术化。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全面覆盖的时代,标准化、程式化、结构化的工作将被智能替代,但是人们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精神消费、生活质量消费等领域的需求大幅增长。这些新需求的本质都是以人为中心,从人(服务者)到人(被服务者),人是服务的起点,人又是服务的终点。

艺术人文,就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让人更懂人,让人有更好的审美、品味、修养,这种能力将会成为就业的重要能力,它能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之下启幕的艺术教育,对教育质量,有着愈发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艺术教育班底的实力,将成为艺术院校的首要着力点。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者,按照传统文化教育的精英教育基调,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打造人文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了世界艺术教育的共识。

在世界艺术教育始终领先的美国,很早就开始按照这种路径,启动注重艺术训练和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高中。

全美最顶级的因特劳肯艺术高中的师资力量,就堪称行业“巨无霸”,由80多名传统文化教育者和艺术家,40名硕士,20名博士组建教育团队,在培养艺术特长的同时,也着重培养孩子的文化课程。

而创造了全美艺术高中录取神话的胡桃山艺术高中,更是吸纳了一批传统人文教育人才和在新兴艺术领域取得高成就的教职人员,为学生保驾护航,每年向伯克利音乐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名校输送人才。

令人庆幸的是,这次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惊喜的发现,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艺术中学。

像今年在行业中异军突起的成都新格林艺术高中,正是借此升势,由在传统教育领域卓有建树的成都四七九中知名校长组建团队班底,聘请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担任文化课学科带头人,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艺术课教学主任,采取“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人文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开辟优质的升学深造和就业路径。

在中国,类似新格林这种跟随社会发展,适应社会新需求的艺术教育先驱者正不断涌现,诸如大同市文化艺术高中、苏州市第六中学、大连市第十五中学、上海戏剧学院附属中学等在内,都是国内艺术教育的佼佼者。

艺术通识教育值得被重视,而艺术专业教育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显学。中国多少年的功利主义就业观可能发生改变。技术性、工具性的工种反倒容易被代替,而艺术性、人文性的工种反倒不容易被替代。

把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活在诗歌、文学、艺术中,活在美和对生命的探索中,似乎正是无数先哲的理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